
據說每天日照時數少的話,
人類腦細胞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量與活動力會降低,
進而引發憂鬱傾向,
所以冬季向精神科求診的病患特別多,
白晝短、黑夜長的國家,人民也比較不快樂。
最近我還蠻相信這種講法的。
眾所周知我是隻超級夜貓子,而且越來越嚴重,
以前即使需要清早上班,一樣老摸到半夜一兩點才睡,
現在工作時間彈性些,
更從兩三點、三四點漸漸變成四五點,
大家鬧鐘響了我才熄燈,這一覺肯定睡到過中午,
反正我把房間窗簾換成遮光布,根本不知此時是何時。
一直運作得挺好的,
漫漫長夜我可以自在地上網看電視看書,
睡到自然醒又不影響所需要的休息質量,
但後來偶爾發現,
下午兩三點起床,等於再過兩三個鐘頭天色就暗去,
看沒多久的陽光,讓人莫名沮喪,
一種「一天又結束了」的無端失落和恐慌。
尤其搬進了一個有寬敞陽台的房子之後,
日光那麼美、白天那麼迷人,
一睜眼,這亮晃晃的大好青春卻只剩下尾巴,稍縱即逝,
怎不叫人惆悵不甘。
不久前,一個傷心難熬的下午,
我竟歇斯底里地在四點就打開客廳的燈,
為的是害怕夜晚無預警來臨,
我會被巨大的寂寞黑洞給吞噬,陷入絕望。
總之這幾天我立志實行新生活運動,
早睡可能有點困難,就從早起開始,
設法延長我的個人日照時數。
當然,你知道早晚的定義是相對而非絕對,
因此這裡我所指的早起,
是盡量在早上十一點之前起床。
試辦兩三天,成效似乎還不賴。
拿禮拜天來說,
我早上十點多起床,和朋友們相約看下午兩點半的電影。
好整以暇地在家晃蕩半天,一點多悠閒踱出門搭捷運,
看見樓下館子間間生意好得很,
我心裡納悶,「為什麼大家今天那麼早吃晚餐?天都還沒黑呢!」
一回神才恍然明白,原來大家吃的是午餐。
一來這個時間我多半都還在睡,
對於「午餐」此一概念並不熟悉,
二來當時距離我起床約莫三個小時,
以平常下午兩點起床推算,該是快吃晚餐了沒錯。
一般人是徹夜未眠會造成生理時鐘錯亂,
我卻因為早起而搞不清楚天南地北。
不過這大烏龍倒像是給我一個小禮物,
從周公那兒平白偷得幾個鐘頭美好時光似的,
心情瞬間雀躍了起來。
不是在深夜的黃澄燈泡,而是在大中午的亮眼天光下完成這篇文章,
你們也嗅到字裡行間的空氣有些不同了嗎?